目前,發達國家的服裝制造業中,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正廣泛應用于信息的采集和傳遞、產品設計、生產管理以及電子商務等環節。服裝CAD/CAM系統在某些發達國家已達到60%~70%的普及率,而在我國服裝企業中CAD/CAM系統的普及率僅為3.0%。我國現有服裝企業有80%為民營中小企業,多數企業較少運用高新技術,仍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導致了我國整個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國外發達國家。服裝吊掛系統是未來服裝行業的理想輸送設備,服裝吊掛系統可貫穿應用于整個生產流程,連接每一道工序,方便、快捷。成衣吊掛系統克服了傳統人工搬運方式費時費力的缺點,提高了生產效率及車間環境,是現代服裝企業必備的系統。成衣吊掛系統將每條軌道接口設計成自動接通和分開,因此不會造成各道工序之間的堵塞。
然而,由于對服裝吊掛系統缺乏了解,服裝企業對這種系統的應用還非常少。
由新加坡雙星集團生產的“衣拿服裝生產系統” 在08年的東莞厚街縫制設備展會上引起了服裝業同仁的關注。這是一家擁有二十多年經驗的服裝生產系統企業。記者來到新加坡雙星集團的展位上,采訪了新加坡雙星集團董事長翁端文先生。
翁先生首先對我們談起了中國服裝業的發展現狀。他說,自去年六月以來,隨著出口退稅減少、人民幣不斷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資成本的提升,所以整體來講,制衣企業大概多了10%-50%的額外成本的增加。去年的很多訂單已流向國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今年行業將會出現一次洗牌,一些小企業將會被淘汰。大型的企業通過改革管理體制、轉移生產基地等方式來提升企業競爭力,以應對行業出現的種種困難。為了更好地提高國內服裝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國內服裝企業的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及降低管理成本,改善生產工藝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案。
中國服企服裝吊掛系統的應用狀況
目前,服裝吊掛系統對于中國制衣業來說還處于一個了解階段,實際應用吊掛系統的企業少之又少,甚至于一個百分點都不到。翁先生說,主要是人們對吊掛系統的了解太少,不知道它可以為制衣流程帶來多少好處。不少人認為吊掛系統占地面積大,而且設備成本高,卻往往忽視了吊掛傳輸式的生產系統能提高企業綜合效率15%以上的事實,同時也沒有看到電腦控制的吊掛傳輸式生產系營造的企業信息化通道。翁先生說:“所以目前我們提高知名度是一個關鍵。不僅僅是提高衣拿品牌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們對吊掛系統的認識。”
衣拿電腦化制衣吊掛系統
衣拿服裝系統不僅能為制衣企業提高產量,還能夠提高品質,從而提高利潤率。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硬件設備,還是一個管理系統,能夠為用戶收集到生產過程中的各類數據、報告。其中包括每一個員工的薪資報告都能通過這個系統來獲取,能夠做到實時的現狀數據收集。
目前,衣拿服裝生產系統已經有六個型號,其中包括有實惠型、智慧型、豪華型等不同檔次的產品可供用戶選擇,并可根據中國制衣企業的需求來量身定做。“而且價格定位也是多層次的,我們研發產品時就有這樣的目標:讓制衣企業能更普及使用。為此我們還按要求實現量產,以降低成本,讓更多的消費者能買得起。當然,量產的同時,我們還要達到品質與工藝的提升。”翁先生表示。
用戶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需要時間,需要主動深入地了解吊掛系統能帶給他的好處。而衣拿服裝生產系統正是為改善生產工序而研發的系統。它不僅能提高產量30%,提高管理檔次,而且能節約勞動力、充分發揮員工生產能力,縮短生產的周期。為提升制衣企業的效益提供了一條實惠而高效的解決途徑。
為制衣業帶來量身設計的整套生產流程
在服裝面臨越來越多挑戰的今天,如果僅僅是提供一款生產設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他們更需要的是對整套生產流程的改善。雙星公司能針對用戶的廠房條件,量身設計生產流程。雙星公司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擁有設計生產流程能力的企業之一。要設計一個讓客戶滿意的生產流程非常不容易,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包括空間的利用、成本的節約、效益提升等。翁先生自豪地說:“其他企業要達到這種水平的設計理念,起碼要有超過兩年的時間來積累經驗”。經過多年的市場推廣,衣拿服裝生產系統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以及歐洲和南美等部分地區已經有超過了千家的用戶。衣拿服裝生產系統的品牌知名度處于全球第二、產品產量全球第一。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個生產系統能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常常超乎想象的。
雙星公司總部位于新加坡,全球擁有23家分公司,兩個研發生產基地,分別在加拿大多倫多和中國浙江臺州。但是主要的核心技術還在加拿大,翁先生說:“因為加拿大擁有軟件方面的優勢、電子方面的技術還是比較超前,例如我們現在應用的電腦系統是WIDOWS VISTAR。”大部分在中國銷售的衣拿產品都是進口于加拿大。中國的經銷商有東莞祥興、福建福誠、寧波友誠等國內知名經銷商,此外還有江蘇、山東、浙江義烏等地也有衣拿產品的經銷代理商。“雙星針對中國的龐大制衣市場而實現的量化生產和多元化的產品結構,雖然從每件產品上所得到的利潤會減低,但是希望通過更多企業的購買能實現薄利多銷,希望產品的普及化能對中國制衣業的升級換代做點貢獻,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