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主題,尋找行業發展的新動力。今天圍繞發展這個話題,說實話也是不容易的,每一家企業都有自己難念的經。大的形勢,往后再看,也比我們在2008年甚至是2012年我們所經歷的情況要好,我今天主要講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國際化的問題,作為標準來講,大家也知道我們在2009年做了一件事,后來我在想,如果換到2011年,可能標準就不會去做這件事情了。2009年,我們在德國設立了標準的研發中心,這里面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呢,第一是我們感覺,中國制造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是逐步向其他區域進行分散的過程,這里面有大的宏觀政策的形勢,另外隨著全球產業各種類型生產元素成本的變化,產業分工也在進行調整,還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方式的改變,還有虛擬經濟帶來的沖擊,尤其是現在虛擬經濟的影響,已經超越了實體經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實體經濟。按照經濟學來講,是先有產業的發展,然后才有金融,現在來看是完全倒過來了,金融完全可以決定產業的發展。第二個是標準要有一些對外投資,隨著本地化市場的發展,必須要走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好非常更關鍵,為什么說我們在2009年做的事情換到2011年就不做了呢?主要是近幾年中國在國際的聲譽下降很快,企業的價值觀、文化和國際格格不入,雖然這樣,但是還必須要走出去。還有一個,是標準的自身客戶的轉移問題,剛才馮會長也說了,高中低端的訂單都在轉,標準公司也注意到了國內產業轉移,很多項目都是以圈地為目的,這不光是企業家的事情,這里面有政府誘導的原因存在。
我昨天和在杭州的幾個做金融的同學聊天,講到浙江的企業,問他們對縫紉機行業的浙江企業怎么看。金融危機之前,浙江有很多企業都做的很好,但是2008年經濟危機以后,國家的產業政策發生變化,很多新興產業出現,利潤非常高,對資本吸引力很高,很多企業就跑到了新興產業,對縫機行業沒有形成貢獻,反倒帶來了傷害。所以總體來說,產業轉移在國內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我是這么看的。所以企業必須要走出去。基于國際化的問題,我是從上述三個層面考慮的。回到標準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首先是有這樣一個機會出現,我們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后來我們進行過分析,為什么不把德國人搞到西安來做這個研發中心,而是非要設在德國。我們覺得那不僅僅只是一個研發中心,也有本地化的開發問題,還有就是我們要站在位居全球前列的高端技術前沿的定位上,基于這樣的思路才選擇在德國設立。我覺得今后國際化的情況還會很復雜,機遇和風險并存,我們走出去是國際化,外國人跑到中國來拓展市場仍然是國際化,這兩個方面是不斷交替的,有可能是制造向外分散,市場有可能又殺回國內,還有很多個性化的消費,會分散到各地去,這就需要我們在如何建立超越中國市場的供應網絡,我覺這個事情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們現在是做到了這一步。我們的研發中心,現在是第四年的運轉,應該講我們在2011年大家看到這些研發的新產品,現在基本上已經在大量的使用。
第二個,我想談一下行業業務模式的問題。講產業轉型也好,轉移也好,關于行業集中度的變化,大企業、小企業的變化這是一方面,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一些變化。我昨天和同學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給我舉了一個例子,他有個客戶自己在杭州開了一家不大不小的服裝工廠,銷售是靠什么呢,是靠網絡銷售,全年下來,大概賺了有四、五百萬,現在找到他們,想借點錢擴大一下規模,找一塊地建個廠房。昨天我們就在討論這個事情,首先,網店的火爆是基于實體店一半的價格來實現銷售,而且利潤率還遠遠高于實體店,它其實是實現了很多中間環節的節省。我們探討的時候就說到,要搞清楚,是想連著5年,每一年都掙500萬;還是頭三年你不掙錢,后兩年每年掙1250萬,哪一個更劃算?我覺得,無限的擴大不是一個辦法,企業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究竟是要每年都賺錢,還是先投入再賺錢。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網絡經濟已經進入到了實體經濟當中,縫制機械行業當然也會受到影響。
另外我們的客戶結構因為全球產業的地域分布的變化,帶來客戶結構也都在變,標準公司對2012年的營業情況不是太好,我們也分析過這個問題,之前標準的客戶群是一個不上不下的階層,非常不穩定,而這幾年的產業調整,恰恰就是居于中間的這部分企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往上走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成長企業都死掉了。這一點對標準來說是個挑戰。怎么弄,接下來還需要研究。同時,客戶協作的必然化越來越明顯,要重新找準標準的定位,通過客戶的定位,分析他的需求,再來制定我們的產品,策略,我會在產品策略的基礎上,再來細化我們的制造,這個過程并不復雜,從營銷的角度來講,第一個要走的路是差異化,什么都要定格,搞差異化、網絡化,而制造的話,有可能要走專業化、信息化。大家也知道,標準這幾年把生產零部件的剝離出來,然后把做特種機的部分剝離出來,把海菱做了一些微調,還有歐洲研發中心的高端定位,這些都是標準體系構建的組成,基本上從制造的角度來講,體現的是一個專業化、信息化。從營銷的角度來講,它就是差異化、網絡化。所以這一塊我們的思路要講一講。因為大批量的個性化定制,客戶一細分的話,產品未來的趨勢就是要由大批量轉為小批量、個性化。在這里,我著重的要提一下,就是大家一定要把零部件企業重視起來。我們做整機的時候都有感觸,調整是很難的。我們要去做那么多的個性化的東西,或者說柔性產品,這些對于上游零部件的供應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所以我們今年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怎么樣能和我們的零件企業協作起來,把這個產業鏈的鏈條真正的打通。
第三個,圍繞今天的主題,尋找行業發展新動力,談一些管理創新方面的想法。我覺得現在很多公司,包括標準公司做了這幾十年下來,形成的“經驗管理” 的色彩非常的濃重。我們中國企業,大致都有這樣的特點。很少有人把管理的模式抽象出來。我覺得未來,應該做一些這樣的工作,我做標準的董事長以后,在管理上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我們的RRP系統全線上馬等等,使得我們的管理逐漸的在流程化,我們最近在做的工作,就想進一步總結我們的模式,以后如果再有一些新的業務,那么我們的管理就會有比較的成形的模式去與之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