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一二三区_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com

收藏縫制網我的收藏產品
縫制行業30年回眸——寧波五菱工貿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方明華
文章來源:縫制網  發布時間:2010年04月10日 15:16:49

今天終將逝去,唯有記憶永存。歷史就像穿梭機,來得也快,去的也急。立于當下的我們又一次回眸企業及行業的三十年歷程,審視過去的一幕,市場上曾經的狂野追逐,已慢慢趨于理性的回歸——恰如群雁南飛,涓流歸海,這是道的使然。

大幕將啟
      改革開放前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那時的縫制行業由五大品牌家用縫紉機(黑頭機)一統天下,自裁、自縫的家庭作坊化生產是一種時尚,是富庶的代名詞。此時國內縫制機械制造水平極為有限,加上體制封閉,條塊分割,制造水平始終停滯不前。
      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打開,國外的成衣化、市場化的品牌服裝涌入中國市場,而日本、韓國的縫制機械也進入了中國品牌服裝企業,尤其是德國、日本的機器非常昂貴,如一臺JUKI555的高速平縫機售價高達3000美金,可是國內縫紉機制造水平還停留在中、低速水平,縫制效力及質量極為低下,無法與市場抗衡。好在政府很快就意識到縫制行業中的優勢與不足:如產業鏈斷層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成本低廉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況且從紡織到縫制機械到服裝成衣化制造,都是出口貿易的優先扶植的產業。根據這些情況各級政府針對縫制行業中的優劣勢,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疏通、引導,鼓勵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品種。這里舉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當時政府部門可謂竭盡所能來推動縫制機械的發展。
      當時作為輕工行業的上海二輕局,看到了發展的良機,當即組織開發重機555型高速平縫機,參與研發的單位有上海江灣機械廠(原生產通用機床)、上海車輛配件二廠、三廠、四廠、五廠、八廠、紅光電器廠,[汽配行業]上海服裝專用設備廠(生產2-1包縫機)八家企業,包括我們寧波五菱公司(前身為社辦農機修理廠,誕生于1969年)這樣的業外企業,共九家企業共同開發生產。由于五菱公司當時還是一個社辦廠,開發初期因為條塊分割,相互封鎖的程度非常嚴重,生產資料與所需的專業工具如絲攻,板牙,搓絲板,合金鋼等等市場上缺少供應,我們只能自己千方百計尋找門路,拓寬自身的生存發展的空間。
      為了使項目順利進行,二輕局專門成立了自縫處來協調開發工作,從國外引進齒輪加工線,熱處理加工線,加工中心等,經過艱苦奮戰合力打造,第一臺高速平縫機下線了,價格定位在3000多元人民幣。
在研發同期,上二、華南、標準、天工及部分軍工企業也紛紛投入巨資開發工業縫紉機系列產品,有的仿重機,有的仿兄弟、勝家、利滿地、飛馬、大和、森本,合資、獨資多種模式拉開新一輪競爭。
         
十年磨一劍
      80~90年代初由于當時縫制行業內制造水平低下,工藝落后,設備傳統,難以形成規模生產,想要扭轉這樣的局面當務之急必須分三步走。

一、 更新材質、改革落后的加工工藝技術
      首先在原材料的選用上進行更新。在傳統的縫紉制造過程中,慣用15#、20#45鋼材,都達不到高速運轉下的縫紉機的各項性能指標,必須改為20Cr,15CrMo,40Cr,極少數部件要用38CrMoL1。像銅套類,習慣用料H62,后改為錫磷青銅等耐磨、耐熱的材料來消除滲漏現象。
      其次改進熱處理方法,由原來的固體滲碳、鹽浴淬火,改變為液態,碳氮共滲及軟氮化,硬氮化等先進工藝。
最后改變原有毛坯生產工藝,如粗鍛改為精鍛、精鑄等少無切削手段;毛刺修正改為滾光處理;外觀由噴漆改為噴粉等。這些改進不僅大大改善了產品的外觀質量,而且提高了材料性能,還可降低成品裝機后的噪音和漏油。

二、改造和引進先進的加工設備
      以前中低速的縫紉機機殼一般都采用普通機床改造后的專機來打孔,然后用手工絞孔,由于整機速度低所以感覺不出來有噪音及滲漏現象,但這樣加工的機殼一旦用于高速縫紉機就會產生明顯的噪音,要解決這個問題而必須擁有鏜孔機械用于機殼打孔。為了進一步提高打孔和其他尺寸精度,普通機床后來慢慢被加工中心取代,有的企業還購入專業流水線來加工機殼(如上工專門從日本引進機殼加工流水線)。
      縫紉機除了機殼,更為關鍵的內部零件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好的零件就沒有好的整機。原來的通用設備遠遠跟不上加工要求,特別是小孔和外徑的圓度、粗糙度要求提高后,一般設備更沒了用武之地。盡管當時無錫機床廠,上海三機床等都參于縫制行業的革新改造,用更新更先進的設備逐步武裝了零部件企業,但是企業的生產能力還是遠遠跟不上縫紉機發展需要。

三、擴大零部件供應規模
由于大城市發展的局限和勞動力的不足,全國各地社辦企業又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成衣化市場逐步形成,工業縫紉機需求不斷擴大,各整機廠都紛紛將加工業務外包,聯營、合資,合股紛紛擴大生產規模。到九十年代初高速工業縫紉機徹底取代了家用縫紉機及中速系列的工業縫紉機,年產量邁出百萬臺的規模,奠定了中國工業縫紉機大國的地位。至此,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繃縫機等系列已被國內企業廣泛接受,并有部分機器出口海外。中國縫紉機的零部件也同時突飛猛進,形成了大批量規模生產能力,旋梭、挑線桿等主關零件也非常穩定,同時也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重視。
除上述三個方面外,由于當時各企業都感到閉門造車的嚴重性,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期成立了中國縫紉協會,大家共同探討、學習、參觀,對推進我國的縫紉機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異軍突起,各顯神通
      上世紀末的10年,憑借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紡織-縫制設備-服裝加工的產業鏈貫串,加上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世界性梯度轉移,使得我國縫紉機械行業,特別是給零部件行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各國各地區的同行紛至沓來,臺灣、韓國、日本、德國等外資企業紛紛登錄中國,在中國設廠布點,到處尋找配套體系。90年代后期,民營企業(特別是浙江地區)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群龍紛起,把中國工業縫紉機又推上了一個新階段。
      不過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會有曲折。一九九三年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引發了通貨膨脹。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政策,給剛剛形成一定氣候的縫制機械潑了一盆涼水。由于國內許多大企業資金鏈斷裂,服裝加工企業低迷不振。企業為了生存,采取賒銷、整機抵貸款、低價拋售等不良經營方式,使整個行業幾乎一蹶不振。這也讓零部件企業陷入了三角債的泥潭,部分企業更是如墜深淵,難以為繼,許多企業由于改組、改造、改制的歷史原因退出了行業歷史舞臺。 
      總結當時形勢,有幾種說法:一說宏觀調控所困,也是體制走到盡頭;更有說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矯枉過正的連鎖反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歷史的印記卻永遠難以改變。
      不過90年代中期在整個世界經濟重新邁上了穩定步伐后,中國GDP增長達到二位數,尤其是東南亞及及南亞東盟地區經濟蓬勃發展,給行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轉變。一批新興企業投入巨資引進先進設備、自動柔性生產線、自動鑄造流水線、自動化噴涂流水線,形成了新興的產業群體,同時給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零部件企業加工設備更新換代,多數都采用了數字化加工設備,一些規模企業還引進了先進的熱處理生產線,確保了零部件的質量穩定性。雖然1998年由于亞洲金融風暴造成了消費市場的低迷,不過政府及時采取措施、正確應對,激活內需恢復了市場繁榮,從而避免讓縫制市場遭受又一輪重創!

新世紀、新挑戰
      進入新的世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縫制行業也隨著這股經濟浪潮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到了2004年,由于上游產業出現了盲目投資,如鋼鐵、水泥、電解鋁、鋼材等經濟又開始過熱,雖然 中央采取了一些果斷措施進行逼退,又一次實現了軟著陸。由于各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增長,無形中造成縫制行業過度多元化,已為行業帶來了后期發展的隱患。
      2007年年末縫制行業出現了明顯拐點,從2000年開始持續7年的高速增長就此終結,2008年春節后的市場每況愈下,而2008年的危險景象要比以往復雜多了:
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使資源要素成本大幅上升。
二:2007年下半年開始,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及伴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信貸規模壓縮,貸款利率上調。
三:新勞動法疊加效應使企業用工成本平均增加了16.42%(據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調查數據)
四:稅收政策導向又增加了企業負擔,如城鎮土地使用稅上調率三到五倍,房產稅的每年重復征收,行業衰退浪潮更有點來
      勢洶洶,企業利潤開始出現了大幅下滑。
五:各企業經營模式趨同,產品差異化小,又有嚴重過剩的市場特點,導致整機行業競爭刀光劍影。
當一家企業由于競爭開始降低價格,而競爭對手又進行報復性降價,針鋒相對不斷升級,演變成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價格反而越來越低的價格大戰怪圈,好像一副毒藥,逐漸侵蝕到行業整體利益。這種非理性的博弈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也把行業帶進了競爭失序的真空時期,對行業發展形成一種曲解,把行業拖進了無限擴張的亞文化的認同。(列寧說過: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多走了半路,真理就變成了謬誤,這半步就是真理的度)。
而就在這種形勢下,某些大企業毅然存在著非理性的企圖,壓低零件價格不成,便培植沒有生產能力的小企業來與一部分有一定實力的企業進行惡性競爭,重新走近親繁殖,閉關自守的老路。這樣的做法目的很簡單,唯我獨生,唯我獨尊,沒有從行業共贏的層面展開必要合作。這種非理性競爭和低價銷售策略,對于行業來說是一種內耗,對行業的持續發展形成了阻礙。(事實是經營目的迷失)
      上述的5個方面目前就像卡在企業咽喉的大手,讓企業窒息,甚至消亡。而面對這樣嚴峻的現實,企業要各施各法學會“過冬”才能讓企業有生存的機會。

同心籌劃,找回自信,未來無限
      近些年來,中國的縫制機械逐漸面臨尷尬的境地,雖然曾經是“中國制造”中光彩照人的一筆,但如今卻因質量不高、附加值不大、外部負面效應加大而廣為詬病。
目前的這樣嚴峻經濟形勢對任何人,任何企業都是公平的,真正的差距在于我們能否作出有效的應對。
首先立足于自身積累,發展不依賴過分負債,自身的真正商業模式是幫助客戶制造產品,宗旨是為市場服務。
其次要學會瘦身健體,正確理解多元化發展理念,從管理系統入手來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費用,提升產品質量,做到盡善盡美。
      再者應自知創新,積極培養企業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重視產權知識創新,向個性化、自動化產品尋找企業出路,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落后陳腐的生產觀念——量大、品爛、無序競爭的現狀,也許重新組合讓市場清盤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對外要和各企業間開展一定的合作,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才是一種良性的市場行為,其實企業間不是不要競爭,也不是要有壟斷來提高價格,但是更反對不定時實行降價,攪亂整個市場格局,阻斷行業的前行之路,迫使低價競爭回歸到理性競爭上來。我國是縫制機械生產大國,產量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世界縫制機械的中低端產品的議價權,已經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沒有很好的掌控。(世界上優秀企業都把握著核心的標準權和議價權)卻變賣廉價資源(賣材料)。
      最后,處于困境中的企業一定不能消極悲觀,要理直氣壯的發展制造業。龍永圖說:中國還是一個不富裕的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目前形勢下,繼續發展制造業,這是我們的經濟基礎,是解決中國富裕勞動力的最基本依托。目前至少還要依附于制造業,還是要理直氣壯地發展先進制造業,打造成我們中國制造業的軟實力。從低端的加工轉向高端的服務產業,從行業角度來研究歷史,關鍵看未來。
      曾經以瓦特蒸汽動力發明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成了英國稱雄世界一百年;以愛迪生電氣化發明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美國至今100年的強盛。而中國的四大發明這些“中國制造”曾領先于世界二千余年,從秦皇漢武再到巍巍盛唐,經歷一個又一個朝代,雖然時代變遷,“中國制造”愈加輝煌,改革開放這30年來更是讓它蜚聲海外。雖然我們今年遭受如此大的困境,但我們要在不斷總結自身的基礎上,開拓視野,向國外多加借鑒,比如學習德國人嚴謹的工作態度,學習日本人的創新精神,學習美國人的科學發展觀等等,這樣我們肯定會找回中國人2000余年“中國制造”的自信!把這次歷史性的經濟下滑權且當作旅途中的驛亭。有句古話叫“多難蠣進”,也是我們行業發展過程的概括吧!

關于縫制網  |  聯系我們  |  付款方式  |  服務條款  |  友情鏈接  |  
客服熱線:020-87363606  電子郵箱:market@cnsewing.cn  在線客服:QQ601778813 QQ264660618
廣州彩虹約定廣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05-2025  網絡實名:縫制網  備案號:粵ICP備17097497號

粵公網安備 440104020006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