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縫制網 發布時間:2011年08月25日 15:31:56
人物介紹:胡文海博士,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經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推薦,成為進入IEC/TC44縫制機械電氣領域的第一位中國人。
背景解讀: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簡稱IEC)成立于1906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國際性電工標準化機構,負責有關電氣工程和電子工程領域中的國際標準化工作,總部設在日內瓦。1947年ISO成立后,IEC曾作為電工部門并入ISO,但在技術上、財務上仍保持其獨立性。根據1976年ISO與IEC的新協議,從ISO中分立出來,目前兩個組織都是法律上獨立的組織,IEC負責有關電工、電子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其他領域則由ISO負責。其宗旨和目標是促進電工、電子和相關技術領域有關電工標準化等所有問題上(如標準的合格評定)的國際合作。
IEC標準的制定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因而得到了包括各國政府、廠商、學術界高度重視與積極參與。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如欲走上由大變強之路,必須充分參與國際化競爭,將標準化工作放眼世界,積極參與IEC的工作,由被動到主動,由參與到制定,逐步打破由歐美少數工業發達國家對縫機國際標準的壟斷局面。
可喜的是,在國際最高級別的標準化機構之一的IEC縫制機械電氣領域中,已經出現了中國面孔,相信未來在通過承擔更多的工作后,必能最大程度地體現中國縫機行業的利益。
工作是為少走彎路
記者:首先祝賀您成為進入IEC縫制機械電氣領域的第一位中國人,從此IEC縫制機械電氣領域將見到中國人身影,聽到中國人的聲音,那么您目前的工作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目前在IEC下活躍著很多技術委員會(TC),其中有很多TC都是有我們中國人參加的,并且還有擔當TC召集人的。當然,在縫制機械電氣領域IEC的專家組里成為中國的第一人,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IEC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多年來在推進建設標準化工作方面的一種認可,標志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在TC44中,我主要參加關于縫紉機安全要求的MT60204-31標準維護工作,這個小組目前由杜克普、百福、兄弟、重機和大豪等6家公司和1個行業機構的7名專家委員組成,現在主要還是處于學習階段。IEC的標準體系很龐大,只有充分了解它,認識它才能很好的參與其中,我想這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有就是利用這樣的機會加強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內標準與行業組織的交流,希望也能做一點工作。
記者:就縫制機械行業而言,國際性標準一向以歐洲為代表的歐美所壟斷,您此次入選TC44工作組,對于行業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升意義與作用表現在哪里?
胡文海博士:TC44是IEC里非常受重視的技術委員會之一,其主要內容是關于機械安全方面。機械電氣安全設計和規范是所有電氣系統和單元最基本的保證,對人身安全和操作安全是不能有潛在危險的。比如TC44中有一個IEC60204-1機械電氣設備通用技術條件是非常經典的,它幾乎是IEC目前3000多個現行標準中銷量最好的,由此可見TC44受重視的程度。
過去我們做國標的時候,尤其是一些指令性(Normative)標準,基本都是IDT標準,也就是對等翻譯參照IEC或ISO的標準,其中的很多條款和細節我們并不是十分清楚其真實含義。還有就是對國際標準的脈絡不是很清楚,它的來由是什么?下一步怎么發展?往往一個國際標準和十多個,甚至數十個國際標準有關聯、引用和交叉,只有了解這些內容,我們在制定國標和行標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把握很好的尺度。
參與IEC/TC44進來之后,最重要的是你有機會在標準的制定、維護和投票階段很清楚地了解標準條款制定的依據和來源,各大企業的專家委員是如何來操作標準的走向,你不明白的你可以提出來,不同意的你可以反對,當然需要有足夠的理由支持你的提議。國內縫紉機在出口時往往要做各種認證,其依據基本都是歐盟或北美的安全標準,其絕大多數與IEC的安全標準是對等的,比如EN60204-31就和IEC60204-31是完全對等的。國內的公司和認證機構大都對國際標準是執行和參照,但并不清楚標準建立的過程和由來,這樣就會有一些誤讀。比如很多測試指標并非越高越好,它是受安全等級、設計要求和成本制約著;還有些規范性條款,比如電控箱中強迫導向時軟電纜允許的最小彎曲半徑這樣的參數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既然我們的產品要參與國際化競爭,就要遵循游戲規則——國際標準,就要了解國際標準的實質性內容,在制定國標和行標的時候能很好的符合它的要求,帶動行業的技術提升,讓國內的企業少走技術彎路,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更多的是一份參與和責任
記者:IEC的權威性國際公認,爭取其一席位置相當困難,那么您進入IEC的背景是什么,付出了哪些努力?
胡文海博士:首先我想感謝的是協會電控專委會、電氣分標委會多年來致力于推動行業在標準化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時這些工作為行業標準化工作走向國際化,融合國際化思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充分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其次,作為電控專委會、電氣分標委會主任委員單位的大豪公司,多年來代表國內縫制機械電氣行業的企業參加了全國機械工業電氣標委會SAC/TC231的工作,也充分學習了機床等其他機械數控企業的各種經驗,主草和參與起草了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IEC/TC44 2009年北京年會到今年的TC44布拉格會議,大豪一直在積極參與國內組團,并做了相關發言和技術條款修訂意見,借助SAC/TC231這艘大船,也感謝TC44的主席Harless先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IEC打開了TC44對中國專家的大門。
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制造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的中低端機電設備的主流,數控機床、工程機械、包裝機械、半導體制造設備、縫制機械等行業,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不把中國的技術標準體系納入國際標準,不讓“中國制造”發出聲音,即不符合歐美國家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國的現實利益;
從大豪公司來講,多年來一直是行業標準制定的帶頭企業,也是中關村貫標先進單位,公司領導鄭總、吳總、張總對此項工作十分重視,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入IEC/TC44也是大豪公司多年來持續努力的結果,也是大豪公司邁向國際化一流企業的必經之路,這一點公司領導是十分清楚和肯定的。
記者:您在IEC中的主要工作職責已經明確,那么要實現的近、中、遠期目標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IEC委員的工作更多是一份參與和責任,近期和中期目標是在TC44內部需要和各國專家成員、各個工作組和維護小組聯系,獲得第一手的標準修訂信息,尤其是工縫機安全標準的修訂進展情況,隨時溝通意見和信息,了解小組會議的最新情況。
同時,時刻了解國內行業產品應用的實際情況。全球經濟一體化必將帶動市場一體化,中國設計和制造要想成為讓世界尊敬的標志,必須熟悉和遵守規則。如果我們的研發人員在產品開發的時候都不知道產品最終要滿足那些技術指標,要通過哪些測試項目,這樣的產品怎么能有好的可靠性呢?好的產品一定是設計出來的,而不是測試出來的,目前國內的企業普遍問題是設計能力不足,許多企業也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夠大膽投入,有做出一流產品的勇氣和魄力。
未來還需要考慮的問題,像ISO/TC148這樣關于縫紉機整機安全的技術委員會我們還沒有加入,他們的進展和工作情況我們還不十分清楚,也希望行業的全縫標委會和縫制設備企業,尤其是整機企業能夠努力加入這個工作組,爭取更大的收獲。
記者:在進入TC44專家組后,您遇到過的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對個人而言,剛開始時對標準體系不熟悉是最大的問題。標準體系的由來是一代一代各大企業的很多專家無償的付出和智慧的結晶,需要花大量時間來熟悉和領會。TC44中很多國外公司往往有專門的標準化和法規部門或者是安全設計部門來從事此項工作,而我國的企業大都由研發人員兼職。比如像我平時還肩負單位比較重的科研工作,研讀標準的工作往往不能持續,今后還要平衡好各種關系,更加嚴謹的學習國際標準,只有熟悉標準才能在這個圈子里生存下去。
話語權是靠實力來說話
記者:大而不強是行業發展目前遇到的瓶頸,國產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與行業話語權更是亟待提升,您認為如何利用IEC平臺縮短這些差距?
胡文海博士: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是靠實力來說話的,行業內企業的研發實力目前還不夠樂觀。很多企業每年銷售額做的不小,但是實質性的提升卻并不大,企業還是缺乏自信來做強,沒有自信自然不愿加大投入。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核心技術的攻關,眼光放長遠,是國內企業走向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否則大家都只能在低水平上惡性競爭。這兩年,協會在搞質量提升工程,也組織業內企業參加國家科技部的科技項目,搞各種專業培訓包括標準起草人員的培訓,協會組織的工作可謂有聲有色,相信這樣發展下去,未來我們這個行業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發掘和培養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縫制機械行業和國內其他領域相比,人才還比較缺乏,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要做好這項工作,熟練掌握外語,要能夠和國外專家直接溝通,現場提案、討論和答辯都是必須的,對標準專業術語也要十分清楚,還要有一定的人脈,這也是需要經常參加會議的必要性。能夠經常來參加會議,每次都爭取發言,說的話還有理有據,與會者自然就記住你了,你的觀點大家逐漸也能接受了。IEC這個平臺實際上非常開放的,人家是歡迎你來發表看法的,當然這背后需要我們做很多功課才行。有的人每次都來開會,從不發言,也不參與討論,僅僅最后填個表簽個到,那意義就不大。
記者:協會對標準化工作始終緊抓不懈,作為IEC專家組成員,您對行業標準化工作的推進與有什么建議?
胡文海博士:國內縫制口的行業標準這幾年在協會和全縫標委會的主抓下獲得很大的進展。從標準制定的水準和適用性都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也有一批專業標準起草隊伍。行業還應鼓勵和培養各大企業發掘年輕人才,充實到標準起草的隊伍中來,這些人不僅熟悉產品,懂專業知識,也了解標準體系,對我們標準制定和落實是很有幫助的。
其次,希望行業協會能聯合國內有實力的整機和電控企業,組成聯合開放實驗室和測試中心,可以為全行業提供技術服務,也能提升行業產品依照標準的設計和測試水平,甚至可以發放認證證書,這能有效地保護品牌和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我曾看過外商測試我司產品的測試報告,其中參照十多項國際標準,測試設計十分科學合理。哪些測試通過,哪些沒有通過,一目了然,即便是讀一遍測試報告,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同時也希望利用協會這個平臺和國外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同行交流的時候,多涉及到標準制定的話題,包括國內外的展會等活動都是交流產品和標準的好機會,介紹自己,了解別人,加強溝通,我們應當充滿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臺上,來展示中國縫制機械設備的實力。
記者:您在參與IEC的工作之后,您覺得行業目前最應該從哪方面著手準備?
胡文海博士:我認為IEC 6020-31:2001的第31部分:縫紉機、縫制單元和縫制系統的特殊安全和EMC要求,是縫制機械行業電氣系統領域最為重要的基礎性標準。相比國外在此標準內容修訂上的停滯不前而言,國內工作一直在穩步向前,在協會的推動與組織下,大豪正在牽頭組織相關力量進行修改。如果這個標準修改完畢并得到大規模普及應用,必將惠及整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根據IEC不成文的規定,很多標準有“先到先得”的慣例。試想,在中國這個世界第一縫制機械制造大國的普遍應用后,同時得到良好的評價與反饋,IEC沒有理由不聽取、不選擇我們的意見。
簡而言之,如果這個標準按照我們意愿進行修改,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國利益,反映我們的聲音,在提升國際競爭力與話語權方面,中國將會占據極其有利的位置。因此,希望全行業都能夠充分重視起來,積極參與投身于這個基礎性標準的修改。我想,這將是行業提升國際地位目前最好的契機。
記者手記:
胡博士嚴謹細致、冷靜隨和的印象讓記者印象深刻,采訪中,他數次提到“自信”一詞,更讓記者感受到其散發出的無比自信的強大氣場。這自信既來源其學識淵博,也是他多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不斷學習思考的結果。也許正因有了這種自信,才成就其成為進入IEC縫制機械電氣領域的中國第一人。
自信正成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變強之路中的關鍵要素。十數年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國際化之路走得穩健踏實,在不斷融合國際化思維迎接國際化的挑戰中,愈加從容。在以胡文海博士為代表的更多的高科技人才不斷地涌現后,行業正在向世界顯示勃勃生機。
用實力說話,用產品證明,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自信應來源于此。推進國際標準化進程,不僅有利于消除貿易壁壘,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更有利于提高標準水平,健全標準體系。相信在不斷地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成為世界縫機強國的目標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