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縫制網 發布時間:2011年10月17日 11:34:26

如果把自動裁剪機行業比作汽車業,我更愿意把和鷹定位成汽車行業內的“大眾”,讓每一個中國服裝企業也都能享受到高科技成果所帶來的便利——尹智勇
如果把自動裁剪機行業比作汽車業,我更愿意把和鷹定位成汽車行業內的“大眾”,讓每一個中國服裝企業也都能享受到高科技成果所帶來的便利。
和鷹的世界,世界的和鷹。
尹智勇,1966年生,江蘇省鹽城人。
全球知名數控裁剪設備生產企業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
1995年10月—1999年4月,就讀于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工學部,攻讀機械專業類碩士課程。1999年4月以優異成績完成機械學、機械設計與纖維等課程,獲得碩士學位。
1999年4月—2004年4月,任職于日本高鳥株式會社,擔任中國事業推進室室長。從事日本及海外的售后服務工作。
2004年4月——2009年1月,出任上海高鳥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并成為自主研發高新技術自動裁剪設備的中國第一人。
2006年8月至今,擔任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10年11月,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改制成立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從尹智勇的簡歷來看,很難對他的身份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稱其為和鷹科技掌門人恰如其分,不只是董事長頭銜,專業學習、研發、銷售、售后、管理,每一個環節,他都具有不凡的親身經歷。25年的行業從業背景,從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到最后成為操盤手,穩扎穩打,每一次成績都堪稱理想與奮斗的完美結晶。
成立五年來,尹智勇帶領和鷹科技創造了太多的傳奇:從中國第一臺自主品牌的數控自動裁床的誕生,到全球產能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的破土動工,和鷹科技正在成為全球自動裁剪領域的領跑者。
師出日本
在采訪中,尹智勇操著一口純正的日語與公司的日本員工交流。這并不讓熟悉他的人感到奇怪,一次行業會議上,主持人介紹到他時要著重強調“他不是日本人,他是中國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尹智勇與妻子都有著穩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完全可以輕松享受天倫之樂。而尹智勇心里卻志存高遠:“眼看就30歲了,再不出去就真的出不去了,我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出國。”
于是在1995年,尹智勇毅然決然踏上了日本留學之路。
雖然他之前在國內學的也是機械專業,但課程和日本的教材根本對接不上。學校的導師甚至非常直接地告訴他:“你還是先回去吧,今年你不可能考上。外語你不行,專業課除非你考第一才有可能錄取你。”
生性喜歡挑戰的尹智勇沒有被嚇到,反而被激發出了斗志,開始了早出晚歸的學習生活。在考試中,尹智勇創造了“沒有不可能”,以專業課第一的身份被學校錄取。當時導師的威懾成為了現實,不禁令同學和老師感嘆。
研究生畢業的時候,迫于當時的就業壓力,雖然導師一直看好尹智勇,但對于他堅持在日本就業的想法,導師還是厲言相激:“現在國內畢業生都很難找到工作,你一個外國人怎么能找到呢!”
然而,尹智勇創造的奇跡再一次令旁人刮目相看:在同批畢業生中,尹智勇被日本上市公司高鳥株式會社聘用,成為第一個收到招聘通知書的人。
雖然“破格”成為高鳥的正式員工,但公司的核心部門出于技術保密,并不是很接納這位“外來者”,尹智勇還是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裝配工、調試工、維修人員。通常普通工人需要一周才調試好一臺機器,他僅用兩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精度還比別人高。別人修不好的機器到了尹智勇的手里,都能迎刃而解。
“當時我的技術,在高鳥就是No.1。”
此后,技術嫻熟的尹智勇進入了海外事業部,并于2004年被高鳥派回中國,去深圳一家公司合作組建了高鳥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全權負責高鳥在中國的業務。
這段日本的留學和工作經歷,以學習者和實踐者的身份,尹智勇接觸到了許多日本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為日后組建自己的公司積累了深厚的基礎。就是現在,他也對那段歲月心存感激,從和鷹科技的命名就可以看出。他深知,技術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制高點,站在巨人的肩膀,未來的天地才更寬廣。
立足中國
在上海高鳥穩步發展的時候,日本高鳥要調尹智勇回日本工作,但那時的他卻把更深遠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鄉——中國。
于是他開始和高鳥談判,于2006年成立上海和鷹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并收購了上海高鳥中的股份。2008年金融風暴之后,市場一度不景氣,尹智勇逆勢勇進,和鷹科技在2009年購下日本高鳥在上海高鳥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中的所有股份,高鳥機電更名為和鷹設備。2010年11月,公司正式改制為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回國后的尹智勇不僅練就了過硬的業務能力,更憑借冷靜的市場判斷,為自己的公司選擇了一條準確的發展路徑。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服裝生產大國,也是縫制設備使用大國,潛力無限。但當時國內縫制設備行業中的縫中和縫后設備在技術上已趨于飽和,而縫前設備力量依然顯得非常薄弱,這并非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客戶對這樣的高科技產品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于是一個目標在尹智勇的心里漸漸清晰:成為全球軟性材料裁剪專家。
尹智勇開始帶領團隊研究、生產和銷售包括拉布機、三維人體測量、電腦自動裁剪系統、真皮裁剪系統在內的整套自動化裁剪系統。2006年,上海和鷹進入中國市場就定位于中高端數控裁剪機,將工業化與信息化巧妙融合,并以普及自動化裁剪技術為己任。
“我有一個夢想:全世界的大部分服裝企業都能用得起自動裁剪機。自動裁剪機對客戶不再是奢侈,而是成為大家觸手可及的必需品。有了夢想才有去為之奮斗的動力!”尹智勇這樣說。
要知道,本世紀初每臺數控裁剪機的售價普遍在300萬元以上,目前已降至100萬元以內,個別主流品牌規模化生產的數控裁剪機售價甚至已降低至80萬元以下,售后服務費用也降至每臺5萬元以下。這種普及化,和鷹科技在其中功不可沒。
據尹智勇介紹,通過科技研發,目前和鷹科技出品的自動裁床已將行業的裁剪速度提高了30%。不但裁剪的精度得到提高,節省了原材料,更重要的是在用工荒的大環境下,也為下游企業提高了勞動效率。“中國一般服裝工廠,按400到600個工人計算,一套自動裁剪設備使用下來,共可以減少人工40到60個,一年多時間就可以節省出設備投入成本。”尹智勇對于中國未來兩年的自動裁剪機市場極為看好。
同時,隨著性價比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企業也開始關注數控裁剪機產品,數控裁剪設備的下游產業鏈呈明顯擴散趨勢,由最初的紡織服裝行業領域逐漸向產業用紡織品、交通運輸領域、特種材料領域等下游行業延伸。
志在全球
在記者采訪的當天,尹智勇剛從德國回到中國,第二天,他又要奔赴日本洽談業務。可見,尹智勇的下一個目標——全球軟性材料裁剪全面方案提供商,并不是一句空話,和鷹科技正在這條路上快速而健康地前進著。
“現在不是我找別人,是別人找我,是他們都希望與和鷹合作。”尹智勇不無自豪地說道。就全球縫制設備行業來說,中國的技術水平處于中游,最新的技術還掌握在歐美和日本人的手里。“行業里很多的發明是在歐美,完善是在日本,不過,歐洲和日本的研發都趨向停滯,投入都不大。”尹智勇習慣于將目前階段稱之為“黎明前的黑暗”。在他看來,接下來的50年是中國的50年。現在國外即使有新的東西研發出來,在國外也沒有銷路,也必須找中國企業合作銷售。
放眼全球,縫制行業的技術、人才、市場都在朝中國轉移。考驗中國縫制業的時候到了,中國的技術力量還不是強國,中國能多大程度承受這個轉移,這是最根本的問題。現在中國縫制設備產量已占到全世界產量的70%,如果中國能將國外的先進技術順利承接,那么中國才能從縫制大國蛻變為縫制強國。
正是因為看好了這個市場機遇,尹智勇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實施了全球化的品牌戰略。
首先,尹智勇啟動了全球化人才布局,和鷹科技聘用了大量海外高端人才,如聘請了前耐克中國區經理——英國人RichardBland擔任營銷副總,日本人中章先生是日本資深專家,現在和鷹科技擔任技術副總。
此外,在銷售網絡布局方面,和鷹科技正逐漸建立起成熟的全球銷售網絡,產品已銷往日本、德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歐洲、美洲的國家和地區。據統計,和鷹科技的海外銷售增長速度已超過國內。甚至在近一兩個月中海外銷售占銷售總量的30%左右。
鋪就全球化網絡,就如下一盤棋,尹智勇沒有盲目設點,而是戰略性開拓。除日前開設的美國子公司,年底之前印度和巴西子公司也會相繼成立。但側重點各有不同:針對歐洲市場的產品主要是新材料,如德國子公司負責研發搜集未來新材料的裁剪技術;在日本主要著眼下一代裁床新品的推出;美國、印度、巴西更多的是對應市場銷售;而中國本土主要負責針對現有客戶的技術改進。一個有層次、有重點的全球和鷹布局藍圖已在尹智勇的心里成型。
當然,對于和鷹科技未來的發展,尹智勇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想法和計劃,這注定是一個夢想發酵為光榮的過程,雖然挑戰和風浪都不會退讓。鷹擊長空,應該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