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何理事長,各位企業家代表,大家下午好。今天很榮幸,也是第一次參加縫制裝備行業的理事會,在當前中國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又是在黨的十八大的開局之年,我們來共同探討產業鏈共同發展的新動力、新方向、新定位。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講。
第一個方面,把2012年服裝行業的整個運行情況和形勢跟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匯報,因為在來之前,我在我辦公室看到最新的一期,也就是190期《中國縫制機械》雜志。我今天講的數據,已經在上面全文刊登,大家可以去看。我今天主要是進行解讀,同時我們也思考一些問題,因為對2012年的綜合判斷,受到外需不振,內需增長趨緩,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使服裝行業整體進入調整轉型期。
增速放緩,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壓力,但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還是實現了兩個市場減緩的增長。首先是內銷,總的概念,保持增長,增速放緩,同比增長幅度是18%,但是與2011年相比,是下降了6.2%,增幅下降。第二從各零售業不同的渠道,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上升了18%,下降6.2%。重點零售企業的數據,是增長12.3%,但是放緩了8.1%。第三個數據時商務部重點監測的36家商場的數據,增長8.1%,下降11.2%。大家都感覺到去年,“冬天”來的比較早,主要是因為年終沖高的壓力,所以對服裝界來說,四季分明,服裝好賣,現在大家可能都有感覺,尤其是在北京,脫下棉襖就能穿短袖了,等于說少了一個季節,春季沒了,而夏天一過沒多久冬裝就上市了,秋裝就少了。所以說2012年冬天來的比較早,對秋裝的銷售形成極大的影響。
價格增幅回落。今天上午會議期間,張向晨主任也提到,從當前整個大的紡織服裝行業來說,我們現在最趨緊的還是棉花,棉花去年全年平均下來,每噸6000元左右的國際市場倒掛,引起了去年面紗的進口量創了頂峰,進口151萬噸。所以今年前幾天的紗線展,我們同時開了服裝展、面料展、紗線展。紗線展70%的展位是研發企業來賣研發成果的,應對當前的不足。所以去年大量的進口棉紗,而棉紗的進口價格基本與國內棉花的價格持平,這樣使得去年整個棉紡行業經受了很大的沖擊,關、停包括半停半開的的企業達到1/3以上。所以去年整個大行業里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去棉化”趨勢出現,而這也就鼓勵了創新、鼓勵了轉型升級,轉到用各種不同的化學纖維以及其他材料的混紡。所以在這里價格回落的基本概念,是2011年服裝行業在往上沖,無論是終端零售還是出口的單價,都增長了20%,整個將棉花從13000提高到31000的這么一個過程,從服裝到出口,去年的導出能力相對減弱,這個概念我會在后面詳細說明。
我們看到,去年還有一些驚喜。優秀品牌的銷售還是穩步上升的,同比增長了12.3%。同時三四線市場形成了支撐,很多大品牌也都下沉,原來都是一線二線,尤其像國外運動的品牌,也都是下沉了,而且國際上一些三四線品牌進入國內,他的市場定位也在三四線城市市場。所以整個三四線市場主要的通道,通過我們的調研,普遍增長了25%以上。整個中國的統計數據,其中缺失了很多部分,第一是少了各大市場的統計,在統計局,這個數字是沒有的。第二個是網商,網絡上的消費和交易統計局也是沒有的。所以去年我們整個大概念的估計,我們整個服裝整個的銷售額在20.3萬億元左右,網商的銷售可能要在3300萬億。還有去年各大媒體炒作的服裝庫存問題,由于他的數據來自于各大上市公司,尤其是像美邦、七匹狼、森馬這些,炒作的比較多,另外還有一些運動品牌,像安踏、特步,所以這些我的判斷,形成“庫存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企業的運營模式發生問題,對上游的縫制裝備行業來說,首先要看到我們服裝業運營模式的變化問題。之前服裝業將近10年的高速發展,始終不變,最終在2011年產生問題,2012年問題紛紛暴露,前幾年大家都可以看到,尤其是運動品牌,安踏在全國開了1萬多家店,去年一下就關停了幾千家,所以相對于這幾年他發展的路徑,就是今年銷售10億,明年我要達到20個億,那銷售終端肯定要下降,就出現不斷開店的現象。這在2011年以前是可以實現的,甚至可以達到22個億。但是到了2011年,還是這種模式,可能就只能賣到12個億,他的增長幅度還是20%,但是有了8個億的庫存。所以現在我們整個市場在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變,我們消費者的需求也在變,很多品牌,直接針對的就是80后、90后,今天的會場,我們沒有發現穿運動休閑服裝來參加會議的。有一段時間,大家都穿運動休閑的服裝,認為很時尚,但是時尚是短暫的。當時有一位記者采訪我,說服裝是傳統行業,我說我承認我們是傳統行業,反過來我問你,什么是傳統,傳統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傳承的。我們今天在浙江開會,我們的光伏產業,排頭兵企業基本上都在浙江,但是從結果來看,高利潤的行業一般都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我們和國外的高科技企業不同,因為高科技的企業持續發展是需要高投入進行研發的。所以這個我覺得對我們裝備制造行業,我不知道縫制設備行業企業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能夠占銷售額的比例是多少,在這里建議大家回去算一算。現在3D傳的很厲害,以后服裝如果直接用3D技術來做,還會需要縫紉機嗎。我們可以想象,現在3D連人體器官都可以做,衣服為什么不能做?會不會出現,3D一畫,放CAD、CAM進去,放材料進去,就直接出來衣服,所以我覺得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就會帶來我們生存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我們宣傳方式的改變。所以在出現“庫存門”后我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現在我們裝備制造業的運營模式是不是還延續著原來的那種擴張外延的模式,而不是從內涵式發展。所以我覺得我們新動力應該在哪兒?就是要挖掘我們的內涵,我們的節約式生產與發展,我們可持續的發展。這個燈最后我們再討論,先說基礎問題。
再說一下網銷,去年光棍節,淘寶創新了網銷191億的記錄,在整個網銷1.3萬億的中間,服裝業占了將近3成,概念是可能我們處在低端的百貨業,可能就面臨著消亡,所以低端的都從網上走,這一天的消費量,可能是吸收了前后兩個月的消費量的累積,導致很多實體店都變成了網絡旗艦店,拍照店,就是樣品來了,拍一張照片,然后放到網上的購物籃里,等到光棍節參加促銷,消費者就開始搶,所以說是一種集中的爆發。但是反過來,這也許也是一種商業的模式,我們不得不重視網上的這一塊銷售。
以上講的基本是內銷市場。出口總的概念,是量跌價升,增速放緩。我前面講到,增速放緩,說明我們議價和提價的能力在下降和減弱。所以我們整個紡織服裝出口去年是1600億美元,增長4.53%,服裝出口1300億美元,增長3.47%,出口量是298億件,下降1.07%,我們現在的平均單價,實際上只有4.5美元,而這4.5美元,還增長了4.4%。
針織和梭織再細分的話,針織要好于梭織,所以從2012年整個一年的發展曲線,1、2月份基本是跌到低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從去年,尤其是我們跑行業可以感覺9月份的低谷后,國慶前后,服裝的訂單又回來了,訂單又滿了。2013年,我們開年再去服裝企業,基本上大家的訂單都是滿的。對于國際市場的細分在這里多說幾句,可能很多裝備制造企業都在走這邊的市場,從總體來說,傳統的市場在下降,新興的市場迅速上升,傳統市場主要是歐盟、美國、日本及香港,尤其是美國市場,去年來看還要好一些,歐盟下降的最多,日本因為有摩擦,量價都在下降。香港有些抬頭,因為香港本身不是一個消費市場,香港作為出口的轉口地,一般都是通過洋行再出口國外。同時香港洋行的議價能力比國內的要強很多,去年服裝大會也請香港的洋行來講他們的運營模式,他們在整個資源的整合能力包括對外商的議價能力,要比我們單個的服裝企業要強得多。所以去年香港的市場獲得增長。
另外一個是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貢獻已經達到了110億美元,服裝出口的數量已經達到23億美元。尤其是對俄羅斯等金磚四國,出口量明顯增長。
第三,我們出了幾個題目,讓我們協會的產業部去分析出口訂單的轉移情況。我們很直觀的判斷,我們4美元以下的訂單,轉移的比較多;但是中高端的轉移就不是很多。之后我們從海關調數據,發現不是這么回事。不僅是低端轉移,當然低端走的比較多一些,中高端的訂單都在走,圍繞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分析。我去年帶隊去了孟加拉、柬埔寨,現在柬埔寨的勞工工資是120美元,孟加拉在70美元,柬埔寨我覺得他空間有限,他基本上都是我們去投資人的生產車間,都是誰投資誰管理,在柬埔寨最大的就是寧波的一家公司,現在已經有了3000多人,2007年才400多人,等他二、三期建成要達到6000多人,這時候就要出現問題了。以前是食堂、宿舍都不辦的,現在要把這些都弄起來,相對的成本就增長了。去了孟加拉,我們去看了7個廠,其中最大的工廠15萬人,基本上孟加拉2億多人主要集中在兩個城市,我看這兩個城市里面的工廠的生產線上,主要是低端的產品品牌,T恤和牛仔。釋義孟加拉服裝協會的統計工作做得比我們好,他們一共有5400家企業,因為企業的原產地證書是需要協會出具,釋義企業要做出口的,一定要在協會備案。我們以此分析之后得出,中國的訂單量是在下降的,周邊國家都在上升。另外高端的訂單,都轉移到了東歐,雖然整個歐盟經濟在下滑,但是中國的勞工工資已經達到500-600美元,如果企業計算完全成本的話,中國內地的工資平均已經達到4000元人民幣左右,因此很多中高端的訂單轉移到東歐,因為相比國內,綜合起來那邊更有優勢。因此,我們首先要轉換一個觀念,并不是只有訂單的低端在流失,中高端的訂單也在不斷外移。另外一個訂單外移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下單之后,我的客戶要求,你加工企業兩年之內必須將生產轉移到某一地區,我們在廣東、福建調研時,很多企業明確告訴我們,他們在成本核算之后,可能三年之后在中國就沒有辦法再下單了,因為是合作多年的伙伴,所以告訴你,你必須要去孟加拉。柬埔寨、泰國。我們3月份在廣東調研時,一家企業就說了這樣一件事,客戶要求他轉移到國外,但是他沒有去,結果當年的訂單就砍掉了一半,今年他表態了,可以考慮轉移出去,客戶就給他維持了去年的訂單量,如果你再不表態,客戶就還會砍訂單。可以看出,下單的歐美企業,他們的理念也在轉換。去年我們去臺灣,他們的很多老板都已經轉移到非洲去生產。所以我覺得,通過對國際市場的調研,包括去年走的一些周邊國家,我們現在中國的企業家,最缺少的能力,是資源的整合能力,從國際的大牌看,他們站在全球的范圍里面找世界的洼地,一家國際品牌的老總說,我們現在在盯著緬甸,那里的勞工才40美元。所以我們不要去說世界的資源我們怎么去整合,去找洼地,去尋找我們生存的空間,但就國內,我們的整合都還沒有完成,企業還沒有看到哪些才是所需要的、必須要得到的。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外的大牌都來到中國,經過接近30年的發展,人口紅利基本沒有了,所以他們就開始再次轉移。下一步,整個服裝行業的發展,思維、方向、目標都要去進行一些調整。如果你擁有整合全世界資源的能力,你就去做全球的市場戰略;如果你只能整合國內的資源,你就只做國內的市場。現在已經到了市場定位細分的時候,已經不是你生產什么都可以實現銷售的年代了。可以中國第一代企業的起身都是“仿生學”,比如飛躍的邱總在做縫紉機,大家都來做,結果做到最后,就是同質化,只能拼價格,然后就導致行業的下滑。我覺得,這種方式在今后的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不轉換,就沒有我們的明天。
經過這兩年,兩極分化更為明顯,出口訂單進一步向大企業集中。從商務部得到的數據顯示,1千萬美元以下的企業在萎縮,而實際上,幾百萬美元規模的企業,去年倒閉的不下幾萬家。而同時5000萬美元甚至1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還在增長。實際上從去年9月份以后,小微企業沒有感覺,但是有特色的企業、加工能力強、品質好的企業,訂單都接不過來了,所以面臨著新一輪的大浪淘沙。經過去年整個下半年好了以后,還沒有能夠有所起色的企業,可能今年開工就開不出來了。今年以來,服裝協會跑了20多個省,分了5各組,其中我跑了三個省,浙江、廣東、湖南,回來得出的結論,整個開局要比去年好得多,基本上工人回流都在80%以上,訂單有些好的,全年都滿了,大部分在一季度肯定是滿的,上半年包括后續,整體來看,訂單量沒有太大的增長,都是集中在有品質、有信譽的這些好的企業身上。
所以從上面講的內銷市場、外銷市場,整個生產基本上跟2011年持平,但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是增長。但是我們整個我們的產業集群,通過我們對1000家企業的調研,2000萬以下的企業在收縮,基本上我們的整個判斷,全國的服裝產量基本在430億件,整個趨勢,東部相對平穩,中西部尤其東北,發展速度比較快,產業持續向國外地區轉移,這里不是向外省轉移,而是流向了國外。從我們的調研來看,很多轉出去的企業,又紛紛回歸。從中西部來看,培育本土的“草根”企業家,才是產業轉移能夠成功的關鍵,所以東部沿海五省雖然去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是仍然占據全國74%的份額,這五個省,就是接受第一波世界產業轉移的地區。為什么這五個省能夠接得住?根源是這五個省都擁有自身發展起來的本土企業家,你看轉移的企業哪一家過來之后還派人在這里管理,能夠發展起來的,都是本地的草根企業,這是根本。比如說,一家浙江的企業要到河南去,我整個的面輔料,整天都在高速公路上,做成的衣服再運回來,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甚至還要派出10幾人的管理小組。幾百人的熟練工在車間。我在浙江生產,可能一般的工人要加30%的工資,管理層要加50%的工資,他們才愿意去,這樣下來,真的就沒有優勢了。為什么去年很多轉移出去的企業紛紛回歸,因為去年各地政府都在換屆,換了新的上來就不認賬了,可持續性沒有。這個實際上是最大的風險。
剛才講到,整個利益也是兩極分化,規模以上的企業,整體盈利水平還行,整個虧損面還在收窄,但是規模以下的,已經倒閉了一大批,但是對行業沒有太大的影響。規模以下企業的各項指標已經出現明顯下滑。
第三個是我們的整個生產要素都在上升,利潤空間在收窄。
第四個是整個行業的從業人數有所下降,去年國家統計局發布,從15歲到59歲的就業年齡段占比首次出現下降,下降了345萬人。而服裝行業統計,規模以上的企業共有從業人員443萬人,全服裝行業的大概估數在2000萬人左右,規上的從業人數下降了1.2%。但去年我們的勞動生產率達到了38.98%,同比增長了14%。我覺得這一方面可能又是我們裝備制造業必須關注的,隨著技術進步,科技進步,提升了我們的勞動生產率,這一塊也可以是我們裝備制造業去研究的方向,如何使服裝的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升,來解決現在錯綜復雜的各種問題,因為員工會涉及管理、生活、福利待遇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每年企業可以在不影響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可以減少用工,從裝備制造業這個面上去實現,如何在這方面多動腦筋,如何將新研發、新技術的裝備與產業結合起來,讓大家都用起來,都是現實問題。
第五個,去年整個投資的降幅在縮小。說明服裝行業的景氣度在不斷的回升,從規上的數據來看,投入是2610億,比2011年增長了25.97%,收窄15%,對于整個2013年的展望,第一個展望,是覺得內銷增幅會繼續放緩;第二個出口,趨向樂觀;第三方面,是整體運行向好,但是前提是轉型升級。
剛才簡要的就服裝行業2012年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匯報,并提出了一些問題。在這里,向廣大的縫制機械行業的同仁提三點建議。
第一個,要整合資源,尋找洼地,創新開發,我現在理解的縫紉機的裝備行業與汽車行業是類似的,整機的生產,大量的是靠協作,一些關鍵部位可能是自己來做,其他的都是協作。所以我覺得,整合資源,提升品質,創新同時要有快速反應。所以在這回這個方面,我覺得管理是想通的,包括現在的品牌企業,可能不到50%是自己進行制作的,有些少的只有20%是自己做,大部分都是外發的,有一批圍繞著它的衛星廠,跟現在的縫紉機廠一樣,也是一批零件企業圍繞著整機廠,這些工廠的資源如何去整合,為我所用,這些年這一條供應鏈肯定是完整的,但是不是最適合現在的產品定位,這次CHIC展期間遇到很多地方政府帶隊來參加,這在以前是沒有的,比如說這次義烏市政府帶隊,組織兩個鎮的企業來,這兩個鎮都是做襯衣的,產量是在3億件,現在都面臨著如何轉型升級。市政府就帶著鎮長、書記和30多個企業家來參觀CHIC,下午舉行座談,他們選擇很痛苦,很多企業面臨改變,包括裝備上怎么去轉變,他們當時問我,誰的縫紉機做得最好,最適合做襯衣,我當時沒有印象,我說剛好過幾天我要參加縫制設備的理事會,我去把你們的題目出給他們。這里引出一個問題,現在那么多的企業在做縫制設備,你們是不是還在同質化,有沒有專業化。現在在服裝行業,我們在宣導一種思想,就是你能把什么產品做好,這就是品牌,外界就會有一定的認知度。做專業的事情,肯定是要把專業做好,我覺得服裝行業下一步的趨勢,加工型企業的趨勢就是專業化。今年服裝行業將著重打造“品牌”,我們提出的口號是“服裝品牌的春天到了”。本次CHIC展,溫州企業就提出“打造高端制造”的理念,可能這個就是未來的趨勢。這也就要求了,怎么樣把現在同質化的縫紉機,造成專業做西服的縫紉機、做襯衣的縫紉機,這里面不管是設備,還包括一些小的輔助工具,來保證產品的品質。任何事情,不要浮在表面,往深里做,肯定有明天。這里出格題目,縫紉機能不能實現“定制”,能不能滿足我專業化生產的需要,我們共同來探討。現在就有很多服裝企業,已經與縫制設備企業合作,配套專業、專用設備來提升勞動生產率,這種模式就很值得推廣。現在服裝生產的工藝流程在不斷改變,原來就是大流水,現在單件流比較多,甚至在有些工廠,一個工人可以同時操作3~4臺縫紉設備,這都是我們兩個行業可以共同探討、研究的。
第二點,圍繞提升品質、提高效率,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三個提高”上面我們來下功夫,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管這“三個提高”叫訂制,就是滿足現在服裝生產企業的這些生產流程的需求,現在很多傳統的生產工藝也在不斷創新,但是新的工藝出來之后,怎么從裝備上再幫一下,大家共同來提高。
第三個是提高企業的內生動力,整合供應鏈,提高性價比。這個問題在行業里反映的也比較多。首先是我們的企業如何來擴展外延,抓到內涵,通過我們自身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下降或者說消化成本的壓力,來贏取訂單,通過內部的管理,模式的提升來滿足這些。同時,一臺好的裝備,作為供應鏈條中的供應者,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要找到適合品牌定位的供應鏈,而且是誠信的供應鏈,如果整合好,我對我們的服裝企業說,僅此一點就可以挖出10~15%的成本出來,而且還不會給品牌帶來不好的影響。做縫紉機和做服裝一樣,品質、創新、快速反應,以及社會責任,是企業一定要追求的。